无声电话中的两岸疫情迷雾,上海疫情局与台北来电的未解之谜
2022年4月,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刻,一则消息在两岸社交媒体悄然流传:上海疫情指挥中心接到了一通来自台北的特殊电话,这个看似平常的跨海峡通讯,却在特殊时期引发了不同寻常的关注,无论是上海疫情局每日更新的确诊病例数字,还是那通来自台北的电话,都成为了疫情时代两岸关系的微妙注脚。
上海疫情局作为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抗疫中枢,在2022年春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指挥中心内,电话铃声此起彼伏,来自各区的疫情数据、物资需求、紧急求助信息如潮水般涌来,在这些日常通讯中,一通显示“+886”开头的电话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——这是来自台湾地区的国际代码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这通电话并非来自台湾官方机构,而是一位在上海经商的台胞家属,焦急询问在上海独居的年迈父亲的状况,类似这样的两岸亲情热线,在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,数据显示,常住上海的台胞超过10万人,疫情期间他们与岛内亲友的通话量增加了三倍以上,成为连接两岸的最直接纽带。
这通普通电话之所以引发特别关注,折射出的是两岸关系在疫情下的特殊状态,2020年以来,新冠疫情不仅重塑了全球公共卫生图景,也为两岸互动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,当上海面临严峻疫情考验时,台湾方面曾表示愿意提供防疫经验,而大陆也多次表示愿意向台湾提供疫苗援助,这些公共卫生领域的互动,本应成为跨越政治隔阂的桥梁。

疫情中的两岸通讯远非顺畅,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两岸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对方疫情信息的比例高达68%,而通过正式渠道的比例不足15%,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加深,甚至简单的一通问候电话也被赋予过多政治想象,上海疫情局接到台北来电的普通事件,在网络上被演绎出各种版本,从“疫情合作曙光”到“特殊情报收集”,荒诞的猜测反映了两岸互信的严重缺失。
疫情下的两岸通讯呈现出一种矛盾图景:民间沟通需求空前旺盛,技术上通联更加便捷;心理距离却似乎更加遥远,在上海的台胞组织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每天都要接到几十通台湾家人的电话,他们看到上海疫情的新闻非常担心,其实最需要的是建立更加畅通的信息渠道,减少不必要的恐慌。”
这通普通电话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:在政治分歧与疫情挑战交织的复杂形势下,最需要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,无论是上海疫情局接到台北来电,还是大陆向台湾提供防疫帮助,都应该被视为正常的人际关怀与公共卫生合作,而不必过度政治化。

两岸专家指出,疫情应对本应是超越政治的人类共同课题,上海疫情局与台北来电这个看似简单的组合,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两岸关系的契机——当生命健康面临威胁时,我们是否能够暂时放下分歧,聚焦于基本的人道关怀与互助合作?
历史告诉我们,危机往往也是转机,2003年SARS疫情期间,两岸医疗卫生合作曾达到一个高峰,建立了难得的互信基础,面对新冠疫情,两岸更需要这样的智慧与胸怀。
那通从台北打到上海疫情局的电话,最终得到了耐心的解答和帮助,话务员在记录本上简单标注:“台胞家属咨询,已解答并转当地街道跟进。”没有政治化的解读,没有额外的关注,只是日常工作中普通的一笔,或许,这种平常心才是两岸交流最需要的态度。

疫情终将过去,但沟通的需求永远存在,无论是上海疫情局的数据报告,还是跨越海峡的亲情电话,都在告诉我们:在分隔的两岸之间,需要有更多这样平凡而真实的连接,只有当这样的连接足够多、足够日常化,两岸关系才能真正走向春暖花开的那一天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