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疫情下的超市营业,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度

2021年夏天,郑州遭遇了罕见的双重打击——7月暴雨灾害后,8月又面临新冠疫情反弹,在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刻,超市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,成为了观察城市运行的窗口,疫情期间仍然营业的超市,不仅维持着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,更承载着特殊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情感联结。

保供应的“生命线”

疫情管控期间,郑州市迅速启动了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制,大型商超作为保供企业主体,纷纷调整营业时间,加强消杀工作,实施限流措施,丹尼斯、永辉、华润万家等超市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坚持营业,成为了城市中少有的亮着灯光的地方。

超市员工成为了特殊的“逆行者”,许多员工自愿住在店内或附近酒店,以避免因小区封控而无法到岗,他们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,接受体温检测,穿戴防护装备,对购物车、货架、收银台等进行无死角的消毒,这些平常看似普通的工作,在疫情期间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与勇气。

科技赋能的购物新方式

疫情期间,郑州超市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,线上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,超市APP和小程序成为了市民采购的主要渠道,各超市迅速增配拣货人员和配送资源,与外卖平台合作扩大运力,许多超市还推出了“蔬菜包”“肉蛋包”等标准化商品组合,提高了分拣效率。

郑州疫情下的超市营业,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度

社区团购模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,超市与社区合作,由志愿者统计需求,统一采购后再分发到户,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人员流动,还解决了老年人等不熟悉线上购物群体的需求,金水区某超市经理表示:“我们最多一天要处理200多个社区的团购订单,工作量是平时的五倍以上。”

价格与物资的稳定器

疫情期间,物资供应和价格稳定成为市民最关心的问题,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加强巡查,对超市进行价格监测;商务部门建立日报制度,监控肉菜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库存和销量,各大超市也公开承诺不涨价,并增加了备货量。

8月5日,网上流传“郑州超市被抢空”的视频和照片,引发短暂恐慌,实际情况是,部分超市因客流集中暂时缺货,但当天下午就已补充到位,政府部门及时辟谣,超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货架满满的照片,迅速稳定了市民情绪,这一事件反映出超市已成为社会心态的“晴雨表”。

郑州疫情下的超市营业,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度

人间烟火的微光

超市在疫情期间不仅是购物场所,更成为了社会情感的连接点,在管控最严格的区域,超市是少数能让人感受到城市仍在运转的场所,保持社交距离的顾客、全副武装的店员、反复播放的防疫提示,共同构成了一幅特殊的城市图景。

许多超市还承担了额外的社会功能,有的为附近医护人员提供休息场所和热水;有的为隔离小区代收快递;有的甚至为不会线上支付的老人开设专门结算通道,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,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。

反思与启示

郑州疫情期间的超市运营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,如何更好地保障一线员工的健康安全?如何优化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配送体系?如何更精准地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?这些都是在未来城市应急管理中需要解决的课题。

郑州疫情下的超市营业,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温度

疫情终将过去,但超市在特殊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应被遗忘,它提醒我们,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上,更体现在这些维持日常生活的平凡场所中,当危机来临,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空间和岗位,守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市民的基本尊严。

郑州疫情中的超市营业故事,是一座城市面对挑战时的缩影——既有组织性的应对措施,也有个体间的相互关怀;既有科技赋能的高效运作,也有人间烟火的温暖传递,这些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命力的基础,让我们相信,无论面对何种困难,生活终将继续前行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