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疫情下的超市,城市保供的稳定器与暖心站

2022年,合肥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,在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下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而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中,超市作为民生保供的重要环节,不仅承担着物资供应的重任,更成为连接政府、企业与市民的桥梁,从物资调配到价格稳定,从线上配送到社区服务,合肥的超市在疫情中悄然扮演了“稳定器”和“暖心站”的双重角色。

保供稳价:超市的“战时”使命

疫情初期,合肥部分区域出现短暂的生活物资抢购现象,面对市民的焦虑,合肥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与本地大型超市连锁企业(如合家福、永辉、生鲜传奇等)建立联动保供体系,超市企业通过加大采购量、拓宽供应链渠道,确保米面油、肉蛋奶、蔬菜水果等必需品的充足储备,政府通过每日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,严防囤积居奇和价格波动,合肥某大型超市在封控期间每日供应蔬菜超100吨,价格较疫情前仅微涨3%-5%,远低于同期部分城市的水平。

超市的保供能力背后,是高效的物流体系和数字化管理支撑,许多超市启用智能库存系统,实时监控商品流量,并通过“绿色通道”确保物资运输畅通,合肥还创新性地建立“临时中转站”,将超市仓库与社区配送点直接对接,减少中间环节,提升效率。

合肥疫情下的超市,城市保供的稳定器与暖心站

线上突围:无接触配送的崛起

疫情催生了“宅经济”的爆发,合肥超市的线上业务迎来高速增长,以往以线下为主的传统超市,迅速转型为“线上+线下”双线运营,通过自建APP、小程序或与美团、饿了么等平台合作,超市将服务延伸至千家万户,以合肥合家福超市为例,其线上订单量在疫情高峰期同比增长300%,配送范围覆盖全市90%以上小区。

无接触配送成为新常态,超市配送员需每日进行核酸检测,商品从分拣到送达均经过严格消毒,许多超市还推出“保供套餐”,以标准化组合(如蔬菜包、粮油包)简化流程,满足家庭基本需求,线上服务的爆发也暴露了短板:部分老年群体不熟悉手机操作,超市便联合社区提供电话订购和志愿者代购服务,体现人文关怀。

社区协作:超市成为“暖心枢纽”

超市不仅是商业场所,更融入社区治理网络,在合肥一些封控小区,超市与街道、物业合作,设立“临时保供点”,居民可分时段错峰采购,超市员工和志愿者组成“最后100米”配送队伍,为隔离家庭提供上门服务,这种模式既减少了人员聚集,又保障了民生需求。

合肥疫情下的超市,城市保供的稳定器与暖心站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超市在疫情中发挥了情感纽带作用,许多超市为医护人员、志愿者提供免费餐食和物资捐赠;一些店长主动建立居民微信群,及时发布货源信息,缓解市民恐慌情绪,合肥经开区某超市店长在疫情期间每天工作超15小时,被居民称为“保供大叔”,这些细微之举,让超市超越了商业属性,成为城市温暖的注脚。

挑战与反思:如何构建更 resilient 的供应体系?

尽管合肥超市在疫情中表现突出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,一是供应链韧性不足,部分生鲜产品依赖外地输入,一旦交通受阻易出现短缺;二是人力紧缺,尤其在配送环节,员工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;三是数字化鸿沟,老年群体的需求仍需更多线下补充。

合肥需进一步优化民生保供体系:推动超市与本地农业生产基地直连,缩短供应链;鼓励企业加大智能仓储和无人配送技术投入;建立政府-企业-社区三级应急响应机制,实现平战快速转换,超市也应从“卖货场”转型为“社区服务综合体”,增强社会功能。

合肥疫情下的超市,城市保供的稳定器与暖心站

平凡之处的非凡力量

疫情下的合肥超市,是城市运行的缩影,它用商品堆砌起生活的确定性,用服务传递着城市的温度,在抗疫这场大考中,超市员工、配送员、志愿者这些平凡劳动者,构成了保障民生的“隐形防线”,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:城市的韧性不仅源于宏观政策,更扎根于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坚守与善意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