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拉萨新冠/西藏拉萨冠宇肖慈彬
八月的拉萨本该是游人如织的季节,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大昭寺前的青石板上映照着朝圣者虔诚的身影,然而2022年夏天,新冠病毒这位不速之客,悄然登上了世界屋脊,拉萨这座海拔3650米的高原古城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在稀薄的空气中,一场关乎生命健康、民族团结与信仰力量的抗疫战役正在上演。
拉萨疫情的特殊性不言而喻,高原环境下,人体血氧饱和度本就低于平原地区,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会被放大,医疗资源相对有限,ICU床位、呼吸机、制氧设备都需要从低海拔地区调配,更复杂的是,这里聚居着藏族、回族、汉族等多个民族,语言文化差异为疫情防控增添了难度,这些挑战反而激发了拉萨独特的抗疫智慧。
藏汉双语防疫手册在24小时内编纂完成,通过社区工作人员、志愿者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;寺庙的高僧通过社交媒体用藏语讲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;高原适应性方舱医院在10天内拔地而起,每个床位都配备了制氧设备,在八廓街的古城区,身着传统藏装的工作人员背着消毒器械,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信仰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非凡的力量,平日里香火鼎盛的寺院暂时关闭,但僧人们并未停止活动,色拉寺的堪布通过直播为信众祈福,哲蚌寺的僧侣们自愿组成志愿服务队,协助核酸检测工作,一位老阿妈在接种疫苗后说:“菩萨保佑,现代医学也保佑,这是双重的护佑。”这种将传统信仰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认知,成为拉萨抗疫的精神支撑。
高原上的守望相助令人动容,当拉萨需要支援时,从成都到北京,从上海到广州,各地的医疗队迅速集结,这些平原地区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应对疫情,还要克服高原反应,一位来自广东的医生在抵达第二天就因为缺氧而头晕呕吐,却仍然坚持进入方舱工作:“藏族同胞需要我們,这点不适算不了什么。”

疫情下的拉萨依然保持着它的温度,隔离酒店的窗外,时有藏族同胞自发为医护人员跳起锅庄舞;社区网格员不仅送来生活物资,还记得为藏族老人带去酥油茶,为回族家庭提供清真食品;小学生们的画作贴在核酸检测站周围,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“拉萨加油”。
拉萨的抗疫经验给予我们深刻启示,它证明了在特殊地理环境与多民族文化背景下,疫情防控必须因地制宜、尊重差异,它展现了传统与现代、信仰与科学可以和谐共存,互为补充,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们看到:在海拔3650米的高度,人性的高度可以更高;在空气稀薄的高原,生命的浓度能够更浓。

经幡在拉萨的风中飘扬,诵经声与防疫广播交织在一起,构成这个特殊时期的交响,疫情终将过去,而这座高原古城在抗疫中展现的坚韧、智慧与包容,将如同喜马拉雅山脉一样,永远屹立在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圣洁土地之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