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返校的大学/广州大学生返校
九月羊城,暑热未消,广州南站出口处,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身影逐渐增多——他们眼眸里映照着珠江新城的摩天楼群,也倒映着家乡的明月,这是一年两度的城市候鸟迁徙,更是数十万青年与一座千年商都的双向奔赴,2023年的广州大学生返校季,在人工智能预约系统、高铁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管理的交织中,展开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振的独特画卷。
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,今年秋季广州高校返校学生总数预计突破110万人,较去年同期增长7.3%,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,各高校早已构建起精细化的返校管理系统,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实施错峰返校,时间跨度达12天;华南理工大学启用AI人流预测模型,将每天返校人数波动控制在8%以内;暨南大学则为港澳生开辟专用通道,提供跨境健康证明无缝对接服务,这些数字化管理手段,在保障返校秩序的同时,也重塑着校园生活的时空格局。
穿梭于大学城的地铁4号线上,来自江西的华南师范大学新生小林正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见闻:“广州地铁冷气足得让人想起家乡的秋天”,她的行李箱中,除了父母塞进的家乡特产,还有一份详细标注了广州各大美术馆和书店位置的地图,像小林这样的新生,今年广州高校共迎来约28万名,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行囊,更是全国各地文化在广州的又一次交融。

返校之路蕴含着深刻的经济逻辑,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调研显示,大学生返校平均消费达3200元,带动了广州交通、零售、餐饮等相关行业近35亿元消费增长,电脑城里笔记本电脑销量环比增长47%,大学周边租房市场迎来年度峰值,甚至连共享单车企业都专门向大学城增投了1.2万辆单车,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城市消费生态系统的周期性激活。
广州高校宿管中心主任李女士已经经历了二十三个返校季,她指着智慧宿舍管理系统说:“以前我们要手工核对数千把钥匙,现在学生刷脸就能入住,但不变的是,我们仍然会在每间宿舍门上贴上欢迎回家的便签。”这种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并存,恰是广州高校管理的独特气质——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始终为校园温度保留空间。
返校不仅是空间位移,更是身份转换的心理历程,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表明,开学后四周内咨询预约量通常会增加40%,开学焦虑”和“人际关系重建”是最常见议题,为此,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联合推出了“心灵驿站”项目,在校园多个角落设置临时咨询点,帮助学生在物理空间转换的同时,完成心理状态的平稳过渡。

广州高校返校季的演变史,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微观缩影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挤满绿皮火车的学子,到如今乘坐高铁、飞机而来的新一代;从肩扛被褥脸盆的简单行装,到如今携带笔记本电脑、相机的智能装备;从凭录取通知书报到,到如今全程数字化管理——物质条件的飞跃背后,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历史进程。
夜幕降临,广州大学城的灯火次第亮起,教室里的智能设备已经更新换代,图书馆的座位预约系统高效运转,食堂可以刷脸支付,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:教授办公室里依然有耐心解答问题的身影,操场上依然有奔跑跳跃的青春躯体,实验室里依然有通宵达旦的科研热情,这些不变的元素,构成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内核。
当最后一位返校学生在宿舍登记表上签下名字,这座容纳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完成了年度重要的节奏转换,广州大学城的秋季学期正式开启,而这座千年商都也因这些年轻生命的注入,获得新的知识活力和创新动能,在这场年复一年的双向奔赴中,广州与它的大学们共同书写着关于成长、变革与传承的故事——这既是广州的叙事,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精彩注脚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