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夜来电,上海疫情局银川分局电话背后的时空交错
凌晨三点,电话铃撕裂了上海的沉寂,李岚摸索着抓起听筒,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:“这里是上海疫情局银川分局,紧急协查……”她怔住了,上海疫情局何时在银川设立了分局?这个来自西北城市的电话,像是从平行时空打来的错误连线,却在疫情笼罩的夜晚显得异常真实。
2022年春天的上海被奥密克戎侵袭,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静默,而在1600公里外的银川,防疫热线同样响个不停,两个城市的防疫工作者在各自战场奋战,却因一个神秘电话产生了超现实的连接,上海疫情局实际上并未在银川设立过分局,这个不存在的机构电话号码,却成为疫情时代特殊信息传递的隐喻象征。
上海疫情管控期间,电话成为生命线,市民们守着手机等待核酸通知、物资配送、医疗咨询,每个来电都可能关乎生存——菜什么时候送到?血透能否安排?孕妇如何产检?电话那头是疲惫却坚定的声音,是防疫人员日夜不停的坚守,据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统计,疫情高峰期间12345热线单日来电峰值超过46万通,是平常的12倍,而这些电话背后,是8000多名话务员三班倒的接力响应。

银川的防疫热线同样处于爆满状态,这个常住人口不到300万的西北城市,在周边省市疫情反复时承担了巨大压力,银川市疾控中心的30部流调电话24小时运转,每个电话都可能牵出一条传播链,防疫人员用沙哑的嗓音重复着:“您还记得去过哪里吗?”“请再仔细想想接触过谁?”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演,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电话防疫网络。
那个神秘的“上海疫情局银川分局”电话,或许是某个市民的错误记忆,或许是跨区域协查时的口误,却意外揭示了疫情防控的全国一盘棋,省际间的信息共享、协查机制确实存在,当某地出现疫情,全国各地都会收到协查通知,2022年,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累计处理跨省协查任务超过280万起,平均每天有近8000起跨省协查在同步进行,每个电话都是全国防疫网络的一个节点,连接起千千万万抗疫者的努力。
深夜来电的误解,折射出普通人在疫情中的信息焦虑,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、一个可靠的接口、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权威部门。“上海疫情局银川分局”这个并不存在的机构,在口耳相传中成为某种心理寄托——仿佛只要有这个部门,只要有这个电话号码,所有问题都能找到归宿,这种心理背后,是对秩序和确定性的深切渴望。

疫情中的电话连接起无数动人的故事,上海话务员为独居老人连续三天打电话确认安危;银川流调人员耐心劝说密接者接受隔离;两地医生通过电话会诊抢救危重患者……通信技术让抗疫不再是孤军奋战,据统计,2022年上半年全国防疫相关呼叫中心处理了超过3亿通电话,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至少拨打或接听过2次防疫电话。
那个来自“银川分局”的误拨电话,最终被证实是跨区域协查中的号码显示错误,但这个美丽的误会提醒我们,在疫情笼罩的黑暗时刻,每一个来电都可能带来希望,每一次沟通都在搭建生命的桥梁,两地防疫人员虽远隔千里,却通过电波共同编织着安全网。
挂断电话后,李岚再无法入睡,她站在窗前,看着凌晨依然亮着灯的居委会,手机里不断刷新的防疫通知,远处偶尔传来的救护车声——这一切都提醒着,无数人正在通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,而那个打错的电话,就像疫情时代的一个隐喻:无论来自何处,每个求助都值得回应;无论多么微弱,每个声音都应当被听见。

疫情终将过去,但这些深夜来电的故事应当被铭记,它们记录着普通人的坚韧与勇气,见证着超越地域的守望相助,当未来某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,或许会忘记许多数字和政策,但一定会记得那些保持联络的电话线,如何在至暗时刻传递着温暖与希望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