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郑州商场 北京开门吗现在/疫情郑州商场 北京开门吗
2021年的夏天,对郑州人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,7月暴雨肆虐后的疮痍尚未完全平复,8月疫情又接踵而至,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,商场作为城市商业生活的重要载体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郑州各大商场在八月初陆续发布公告,暂停营业或调整营业时间,正弘城、丹尼斯大卫城、万象城等知名商业综合体纷纷闭门谢客,只剩下超市区域维持运营,保障市民基本生活需求,往日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变得空无一人,橱窗里的模特依然保持着优雅姿态,却无人欣赏,偶尔有外卖骑手匆匆穿过空旷的走廊,取走餐饮店铺准备的外卖订单,成为商场里唯一的活动身影。
商场工作人员小张告诉记者:“我们现在实行轮班制,大部分同事居家办公,只有必要岗位才会到场,每天都要上报健康状况,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例行公事。”像小张这样的商场从业者,在郑州有数万人之多,他们的生活被疫情彻底改变。
千里之外的北京,商业景象则呈现出另一番模样,北京各大商场目前基本保持正常营业,但防疫措施明显加强,记者走访朝阳大悦城、西单大悦城、三里屯太古里等商业区发现,进入商场必须佩戴口罩、测量体温、出示健康码,商场内部也加强了消毒频次,餐饮区域严格执行隔位就座。
“北京开门吗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,但开门的方式已经不同往日,北京商场虽然开放,但人流相比疫情前明显减少,许多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,即使来到商场,也多是目的性消费,买了就走,不再像从前那样悠闲地逛街消遣。

两座城市,两种景象,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策略,不同风险等级地区采取差异化措施,既保障人民生命安全,又最大限度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,郑州作为疫情中心,采取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;北京作为低风险地区,则在严密防控下保持商业活动。
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,也加速了商业模式的转型,郑州商场在闭店期间,纷纷加大线上渠道投入,通过直播带货、社群营销等方式维持运营,银泰百货推出“云购物”服务,导购员通过微信为顾客提供一对一选购服务;丹尼斯集团则加强APP推广,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。
北京商场虽然保持营业,同样也在数字化转型上发力,SKP商场开发了专属购物APP,华联集团加强社交媒体营销,各大品牌专柜纷纷建立客户微信群,通过私域流量维持客户关系,线下体验与线上购物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,在这场疫情中得到了加速发展。
餐饮业态是商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部分,郑州商场内的餐饮店铺全面禁止堂食,只能提供外卖服务,北京商场餐饮区虽然开放,但上座率受到严格限制,翻台率大幅下降,许多餐饮企业开始将重心转向食品零售化,开发预包装食品,拓宽收入渠道。

疫情下的商场运营者面临巨大压力,租金收入减少,防疫成本增加,人员管理难度加大,一些商场主动为商户减免租金,共渡难关,郑州某商场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能赚多少钱,而是如何活下去,相信疫情过后,消费会迎来反弹,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商业生态的完整性。”
专家认为,疫情过后,商场将不再仅仅是购物场所,而需要更多承担社交空间和文化平台的功能,增加体验式业态,打造差异化特色,强化健康安全形象,将成为商场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随着郑州疫情逐步得到控制,当地商场已经开始为恢复营业做准备,消毒工作全面加强,员工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有序进行,应急预案不断完善,郑州市民也在期待着重新走进商场的那一天,虽然可能会面临限流、测温等程序,但那种熟悉的城市生活感将逐渐回归。
疫情终将过去,城市商业的活力也会恢复,无论是郑州还是北京,商场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,将继续见证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,当人们重新漫步在明亮的商场里,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时,或许会更加珍惜这份看似平常却来之不易的城市生活。

在这个特殊时期,“北京开门吗”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疑问,而是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期盼,对经济复苏的关注,对疫情防控的信心,每一个开门的商场,每一盏亮起的橱窗灯,都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,传递着希望与 resilience(韧性)的信号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