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郑州商场停业吗/郑州商场停业吗今天】
“郑州商场停业吗”成为本地市民和商业观察者热议的话题,郑州部分商场确实出现了停业或调整运营的情况,但这并非简单的“关门潮”,而是城市商业生态在消费升级、电商冲击及疫情影响下的深度洗牌,这一现象背后,折射出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商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。
停业现象:数据与事实
据公开报道,2022年至2023年间,郑州已有至少5家大型商场宣布停业或转型,包括老牌百货和新兴购物中心,位于金水区的某知名商场因长期客流下滑于2023年初闭店;二七商圈的部分项目也因运营困难陷入停业整顿,更多商场通过缩短营业时间、缩减楼层开放范围等方式“部分停业”,以应对经营压力。
这一趋势并非郑州独有,全国一二线城市商业体普遍面临过剩问题:郑州人均商业面积已接近1.2平方米,高于国际警戒线(1平方米),同质化竞争激烈,但郑州的特殊性在于,作为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,其商业活力曾被视为中部地区的风向标,停业现象因此更具标志性意义。

原因探析:多重因素叠加
消费行为变革
疫情加速了线上消费渗透,2023年郑州电商零售额占比超30%,线下商场尤其是传统百货遭受冲击,年轻人更倾向于体验式消费(如密室、主题餐厅),而非单纯购物,未能及时转型的商场自然被淘汰。
运营成本高企
郑州商场租金、人力成本逐年上升,一家中型商场年运营成本可达数千万元,但客流恢复缓慢(2023年郑州购物中心平均客流密度同比2019年下降15%),导致盈亏失衡。
商业体量过剩
过去十年郑州商业地产盲目扩张,截至2023年存量商业项目超200个,但人口增长和消费能力未能同步跟上,供需失衡加剧。

疫情遗留影响
尽管疫情防控已放开,但消费者习惯改变(如减少聚集)、商家资金链断裂等后遗症持续发酵,部分商场在疫情期间被迫停业后,再未能恢复元气。
转型探索:停业背后的生机
停业并非终点,而是商业迭代的开始,郑州商场正通过多种方式寻求突围:
- 场景化改造:如郑州华润万象城引入艺术展览、沉浸式剧场,打造“社交目的地”而非单纯卖场。
- 数字化运营:银泰百货等通过直播带货、会员系统打通线上线下,提升复购率。
- 差异化定位:部分商场转向细分市场,如郑东新区某商场聚焦亲子业态,客流逆势增长20%。
- 社区商业崛起:小型社区购物中心因便捷性替代大型商圈,成为新趋势。
郑州商业的韧性
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和人口大市,消费基本面依然稳固,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达5.4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短期阵痛后,商业格局将更健康:优质项目通过升级存活,低效空间被改造为办公、文创等用途,政府亦推出商业振兴政策,如发放消费券、支持首店经济等。

“郑州商场停业吗”这一问句,答案既是肯定的,也是否定的——肯定的是,粗放扩张时代已结束,部分商场必然退出;否定的是,郑州商业从未真正“停业”,而是在变革中寻找新路径,对于消费者而言,未来的郑州商场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购物盒子,而是更贴近需求的体验空间,这场停业潮,或许是郑州商业焕新的起点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