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疫情期间商店开门吗/昆明疫情期间商店
2022年春天,昆明金马碧鸡坊的商铺陆续拉下卷帘门,往日的喧嚣被消毒水气味取代,石板路上只剩下防疫宣传车的回声,在这座以“春城”著称的旅游城市里,商店经营者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。
疫情初期,传统零售业首当其冲,开在翠湖边的“滇韵茶铺”老板林师傅回忆:“最初两周损失了八成营业额,库存茶叶堆在仓库里,眼看就要过了最佳品饮期。”类似的故事在昆明街头比比皆是,据昆明市零售行业协会统计,2022年3月至5月期间,主城区实体店客流量同比下降67.8%,近三成商铺一度暂停营业。
面对困境,商店经营者们开始了一场自救革命,文林街的“云花坊”花店率先开启“直播间卖花”,店主每天在抖音平台展示鲜花包扎过程,通过同城配送将春天送进小区,令人惊喜的是,线上销售额很快反超线下,甚至开拓了省外市场,隔壁的“滇味记”小吃店则开发出“预制米线套餐”,让市民在家也能还原地道过桥米线,这种创新使店铺在封控期间保持了60%的营收。

社区团购成为生命线,在官渡区某小区,便利店老板王姐自发组建了15个微信群,每天处理超过300份订单,她创新推出“蔬菜盲盒”,将本地农户的滞销农产品搭配销售,既解决了供应问题,又降低了采购成本,这种模式很快在昆明各小区复制,形成了特殊的“社区经济生态圈”。
商业模式的转型背后是经营者的艰辛付出,卖饵块三十年的张阿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接单,经常忙到凌晨还在处理订单;独立书店“漫林书苑”的老板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大街小巷送书,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着昆明商业的毛细血管。
政府纾困政策及时到位,昆明市推出“惠企稳岗十八条”,包括减免国有物业租金、发放消费券、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,仅租金减免一项,就为全市商户减轻负担近亿元,市场监管部门还简化了食品经营许可流程,允许餐饮店临时开展外卖业务,为转型提供制度保障。

疫情逐渐控制后,昆明商店展现出惊人韧性,2022年6月,南屏步行街重现人流,商家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,推出“户外市集”“露台经济”等新形态,数据监测显示,截至当年三季度末,昆明零售业复苏指数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。
这段特殊时期改变了昆明的商业基因,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标配,社区商业网络更加完善,本地供应链得到强化,许多商店经营者坦言:“被迫转型让我们发现了新机遇。”疫情倒逼的商业创新,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消费图景。
当昆明街头的蓝花楹再次盛开,商店的灯光依旧温暖,这些看似普通的店铺,在疫情中书写了一部生动的生存教科书——它们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细胞,更承载着城市的人间烟火,正如一位店主在门口小黑板上所写:“店还开着,生活就在。”这份坚守,恰是春城最动人的风景线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