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疫情发言人,信息迷雾中的稳定器

2022年末,郑州疫情持续引发关注,在当地政府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,一位发言人的表现引发争议,这位发言人在回答“市民反映难以就医”的问题时,情绪激动地表示:“我家里也有亲人遇到类似问题,我和大家一样着急……”话音未落,已哽咽难言,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,有人质疑这是在“表演”,更多人则表示理解与共情,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中,疫情发言人这一特殊角色被推到了前台,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最重要的信息桥梁。

疫情发言人制度并非新生事物,2003年“非典”疫情后,我国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,旨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,各地政府纷纷设立专门的疫情发言人,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最新疫情数据,解读防控政策,回应民众关切,郑州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,其疫情发言人的角色尤为重要,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达者,更是民意的倾听者和情绪的疏导者。

郑州疫情发言人面临的是极为复杂的信息环境,需要准确传达专业的疫情防控知识;要应对网络上不断涌现的谣言和不实信息;同时还要体察民众的情绪波动,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展现人文关怀,这不是简单的“念稿”工作,而是需要高度综合能力的岗位,他们必须在政策刚性与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,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充当“稳定器”。

郑州疫情发言人,信息迷雾中的稳定器

从传播学角度看,疫情发言人扮演着“把关人”角色,他们决定哪些信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传播,如何框架这些信息,以及以何种情感基调进行传达,研究表明,危机沟通中,受众不仅关注信息内容本身,更关注传递者的可信度和共情能力,当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哽咽时,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表达,能够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,即便有人质疑其真实性,但这种情感展示确实能够增强信息的感染力,这在危机沟通中被称为“情感可信度”。

疫情发言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,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的困境——发言人获取的信息可能滞后或不完整,却需要立即回应公众质疑,其次是舆论压力的挑战——在社交媒体时代,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检视,甚至被断章取义,再者是多重身份的冲突——他们既是政府官员,又是信息传递者,还要充当公众的心理疏导者,这些角色有时会产生内在张力,如何平衡是对发言人的极大考验。

观察郑州疫情发言人的表现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肯定的特点:一是数据呈现的透明度有所提高,尽可能提供详细的疫情数据和防控信息;二是回应关切更加及时,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能够较快做出反应;三是语言风格更接地气,减少了官话套话,增加了人文关怀,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进步,也展示了危机沟通模式的演进。

郑州疫情发言人,信息迷雾中的稳定器

仍有改进空间,疫情发言人不应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者,而应成为双向沟通的桥梁,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,还可以通过更多元渠道与民众互动,如社交媒体直播、在线问答等,团队建设也很重要——发言人背后需要有一个专业团队支持,包括公共卫生专家、数据分析师、传播专家等,共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传播的有效性。

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疫情发言人不只是郑州一座城市的角色,而是全国疫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,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构建,影响着社会凝聚力的形成,好的疫情发言人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,促进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;反之则可能加剧社会焦虑,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。

当我们回顾那位哽咽的郑州疫情发言人时,或许不必急于判断这是“表演”还是“真情流露”,更重要的是认识到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,疫情发言人正在承担前所未有的沟通重任,他们站在政府与民众的交界处,试图在信息迷雾中点亮一盏明灯,这既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份责任。

郑州疫情发言人,信息迷雾中的稳定器

疫情终将过去,但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不会停止,疫情发言人积累的经验教训,将为未来的公共危机沟通提供宝贵参考,建立更加开放、透明、及时、有温度的信息发布机制,不仅是应对疫情的需要,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疫情发言人都是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,值得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