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 疫情 年会/上海疫情 会议
2022年初冬的上海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,这不是梧桐落叶的浪漫,也不是外滩江风的清爽,而是一种混合了消毒水味道的谨慎与期盼,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,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正在经历又一轮考验,而与此同时,各大企业的年会季也悄然临近。
年会对上海企业而言,从来不仅仅是一场聚会,它是年度总结的仪式,是鼓舞士气的契机,是企业文化表达的舞台,在正常情况下,黄浦江畔的五星酒店宴会厅早在半年前就被预订一空,策划公司接单接到手软,员工们私下讨论着节目和抽奖,然而疫情改变了这一切,让最简单的聚集变成了需要反复权衡的决策。
我所在的一家科技公司,人力资源部从十月份就开始争论年会方案,有同事主张取消,认为安全第一;有人建议延期,等待疫情好转;还有人提出线上线下结合,但担心效果打折扣,最终经过管理层多次讨论,我们决定采用一种混合模式——核心团队小规模线下聚会,同时向全体员工直播。
筹备过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场地选择不仅要考虑档次和价格,更要评估通风条件、空间布局和应急方案,我们最终选择了一家拥有大型宴会厅的酒店,能够确保参会者间隔就坐,菜单也从传统的桌餐改为分餐制,每道菜都配有公筷公勺,签到环节取消了纸质名单,采用无接触扫码登记,同时严格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报告。

年会上,CEO的演讲主题自然而然地从业绩回顾转向了共克时艰。“疫情教会我们的不是退缩,而是创新;不是隔离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连接。”他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,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居家办公的趣事、志愿者同事的经历、线上协作的创意,这些片段组成了我们特殊的年度记忆。
表演环节依然精彩,却以全新的形式呈现,各部门预先录制了节目视频,有的是员工在家表演的歌舞,有的是用远程协作工具制作的创意短片,抽奖环节依旧令人兴奋,但兑奖方式变成了线上登记、分批领取,那一刻,我意识到,人类创造仪式感的能力并不会被疫情摧毁,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。
上海这座城市的韧性在疫情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,从精准防控到网格化管理,从物资保供到就医保障,这座城市在艰难中维持着运转,而企业的年会,则成为了这种城市韧性的微观缩影,它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不确定的环境中,人们仍然需要确定的仪式来确认彼此的联系,确认共同的价值观,确认对未来的信心。

疫情下的年会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企业文化的成色,那些真正重视员工福祉的企业,不会简单地把年会看作是一项任务,而是将其视为凝聚人心的机会,有的企业为员工准备了防疫物资作为礼品,有的则增加了对抗疫突出贡献者的表彰环节,还有的企业将部分年会预算捐赠给抗疫公益项目。
随着年会接近尾声,屏幕上出现了全体员工的名字墙,密密麻麻的字幕滚动着,仿佛在告诉我们:无论身处何地,我们仍然是一个整体,这一刻,没有掌声雷动,但聊天区被鲜花和点赞的表情刷屏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这些年会创新可能会永久改变我们的组织方式,混合会议模式或许会成为常态,线上协作工具将更加完善,人们对聚集的意义也会有新的思考,上海这座城市的商业文明,正是在这样的适应与创新中不断进化。

当我在深夜走出酒店,看着浦东的霓虹依旧璀璨,忽然明白了一件事:疫情可以改变我们相聚的方式,却改变不了我们需要相聚的事实,上海的年会季或许不再有往日的喧嚣,但却多了一份深思熟虑的温暖,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勇气。
这座城市和它的建设者们,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:无论面对什么困难,生活仍在继续,工作仍有意义,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仍然值得珍惜和庆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