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宁战疫记,高原古城的科学防控与人文坚守

青藏高原的东大门,湟水河谷的宁静古城,西宁在今冬面临了一场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,这座海拔2300米的高原城市,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、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结构和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,演绎了一场科学精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,西宁的防疫措施不仅体现了现代公共卫生管理的科学精神,更彰显了高原人民在特殊环境下的坚韧与智慧。

西宁疫情防控的首要特点是科学精准与因地制宜的结合,考虑到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且氧气稀薄的特殊环境,西宁没有简单照搬低海拔地区的防疫模式,而是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级分类管控方案,城东区作为人口密集区域,实施“网格化+信息化”管理,将社区划分为最小管控单元;城西区依托大数据平台,建立人员流动精准追溯系统;多巴新城则利用其相对独立的地理优势,成为疫情防控的“缓冲区”,这种区分对待、精准施策的模式,既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,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运行的影响。

多层次检测体系的构建是西宁防疫的又一亮点,针对高原冬季寒冷气候,西宁创新推出了“暖心中转站”——在核酸采样点搭建防风保温帐篷,配备供暖设备,确保采样工作在高寒环境下也能顺利进行,西宁还结合民族地区特点,编制藏汉双语的防疫宣传资料,组织双语志愿者服务队,确保疫情防控信息全覆盖、无死角,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,体现了防疫措施中的人文温度。

西宁战疫记,高原古城的科学防控与人文坚守

西宁防疫的社会动员机制值得称道,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,全市建立了“党员先锋岗+社区工作者+志愿者”三级联动机制,值得一提的是,西宁充分利用“社区党建+网格化管理”的既有基础,将疫情防控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,在各族混居社区,还特别组建了由汉族、藏族、回族等多民族成员构成的防疫志愿服务队,他们既懂民族语言,又了解风俗习惯,成为沟通各族群众的桥梁,这种充分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的防疫模式,形成了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。

物资保障体系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线,西宁建立了“市级储备+区级调配+社区配送”的三级保供网络,创新推出“线上下单+线下无接触配送”模式,针对封控区内的特殊人群,如老年人、孕产妇、慢性病患者等,社区还建立了“一人一档”需求清单,提供个性化服务,在高原冬季,为保证蔬菜等生鲜食品供应,西宁提前与周边农业县建立联动机制,开辟绿色通道,确保生活物资不断供、不涨价,这种全方位的保障体系,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西宁战疫记,高原古城的科学防控与人文坚守

西宁的疫情防控还体现了科技赋能的特点。“智慧防疫”平台整合了健康码、行程卡、核酸检测结果等多项功能,实现“一码通行”;部分社区试点应用智能门磁系统,实现居家隔离人员的远程管理;无人机在高风险区域进行空中巡查和防疫宣传……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,不仅提高了防疫效率,也减少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。

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,西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,回顾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,西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原城市特点的防疫路径:它以科学精准为原则,以人文关怀为温度,以社会动员为基础,以科技赋能为助力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西宁模式”,这一模式不仅为高原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,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防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西宁战疫记,高原古城的科学防控与人文坚守

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,西宁以其扎实的工作、创新的方法和温暖的情怀,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,在这片高原土地上,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交织,现代管理与传统智慧融合,共同筑起了守护人民健康的安全防线,西宁的实践告诉我们,疫情防控既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措施,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温度,这正是中国防疫智慧的生动体现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