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防台办主任/上海防台办
台风“梅花”挟带狂风暴雨直扑东海之滨时,上海防台办的指挥大厅正闪烁着忙碌的灯光,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气象云图、潮位数据和人员转移进度,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,串联起16个区、200多个街镇的防汛网络,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,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(简称“上海防台办”)如同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,以科学预判、精准调度和全民动员,守护着25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,这座超大型城市的防汛防台体系,已然成为现代化城市应急管理的典范。
上海防台办并非孤军奋战,其背后是一套融合了“市-区-街镇-社区”的四级联动机制,以及水务、气象、交通、住建等40多个成员单位的高效协同,每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预警,防台办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:水务部门提前预降内河水位,绿化市容部门紧急加固树木,住建部门巡查在建工地,地铁集团准备防汛板与沙袋……这种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模式,使上海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防控”,2023年台风“卡努”来袭期间,防台办提前48小时组织转移安置人员达12.7万人,创下上海防汛史上最大规模人员转移纪录,却未造成一人伤亡。

科技赋能让防汛防台工作如虎添翼,上海防台办主导建设的“智慧防汛”系统,整合了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遍布全市的628个雨量监测站、222个水位监测点实时传回数据,AI算法精准预测积水点;无人机巡查队替代人工勘察危险区域;“随申办”APP向市民定向推送预警信息;黄浦江沿线的防汛墙传感器时刻监测结构安全,这些科技手段构成了一张立体化防护网,使决策者能够“看得见全貌、查得清细节、判得准形势”,2022年,该系统精准预测浦东新区20处易积水点,提前部署排水力量,成功避免大面积内涝。
更值得称道的是上海防台办推动的“全民防台”理念,通过“上海防汛”微信公众号、社区宣传栏、校园安全教育等渠道,防台知识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,杨浦区创立的“社区防汛地图”,标注了每个小区的地下空间、危房和应急避难所;静安区的“白领防汛志愿者”队伍,在台风天协助楼宇防汛;浦东新区开展的“家庭应急物资储备”推广活动,让市民从被动接受保护变为主动参与防御,这种群防群治的体系,使防汛防台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,而成为整座城市的共同行动。

纵观上海防汛防台体系的演变,从1990年代应对台风灾害时的手忙脚乱,到如今从容有序的应对,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飞跃,防台办推动的《上海市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规范》成为全国标杆,“玻璃幕墙应急防护”、“地下空间防汛标准”等创新举措被多个沿海城市借鉴,2023年,上海更是率先提出“防台减灾韧性城市”建设目标,将防汛防台与城市规划、生态建设相结合,通过扩大海绵城市覆盖面、增加城市绿地蓄水能力、优化排水系统等长效机制,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。
当台风过境,申城恢复往日繁华之时,上海防台办已开始新一轮的总结提升,每一次应对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,每一次复盘都在完善这座超大城市的生命防护网,防汛防台不仅是应急管理,更是一种融入城市血脉的智慧与担当,展现着中国特大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从容与力量,上海防台办所构建的这套系统,不仅守护着今天的城市安全,更为全球沿海大都市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宝贵的“上海方案”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