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郑州商场关闭/郑州商场关闭原因】
近年来,郑州多家大型商场相继关闭或转型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从老牌百货到新兴购物中心,这一波关闭潮不仅仅是商业实体的退出,更是城市发展、消费变革和经济转型的缩影,这一现象背后,既有电商冲击、疫情影响等外部因素,也有商业模式老化、同质化竞争等内部问题,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,其商业格局的演变值得深入探讨。
商场关闭潮的现状
郑州的商业地产曾经历过高速发展的黄金期,2010年前后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丹尼斯、万达、王府井等大型商场纷纷入驻郑州,形成了二七广场、花园路等繁华商圈,近年来,多家商场却陷入经营困境,2022年,位于郑州核心商圈的老牌百货“北京华联”关闭;2023年,知名购物中心“大商新玛特”也宣布停业,一些新兴商场如“CityOn熙地港”虽一度火爆,但仍面临客流下滑的压力,数据显示,2020年至2023年,郑州至少有5家大型商场关闭或转型,空置率上升至15%以上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关闭潮背后的多重原因
商场关闭潮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,电商的冲击不可忽视,随着淘宝、京东等平台的普及,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线上购物不仅便捷,还经常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选择,尤其是对标准化的商品,如服装、电子产品等,线下商场的吸引力大幅下降,据统计,郑州的线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19年的20%上升至2023年的35%,这对实体商场造成了直接分流。

疫情影响加速了商场的衰退,2020年至2022年,郑州多次遭遇疫情封控,商场客流断崖式下跌,即使在后疫情时代,消费者对聚集性场所的谨慎态度仍未完全消除,导致商场复苏缓慢,许多商家因租金压力和人流不足而选择退出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第三,商业模式的同质化是内在痛点,郑州的商场大多以零售为主,缺乏差异化定位,二七商圈的多个商场均以服装、餐饮为主打,体验式消费和文化元素不足,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、体验式需求的提升,这种“千店一面”的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,运营成本高企也是问题,郑州商业地产的租金在過去十年中上涨了50%以上,而销售额增速却放缓,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。
城市更新和规划调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郑州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,政府对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,使得一些传统商圈的区位优势减弱,郑东新区的崛起分散了核心商圈的人流,而地铁网络的扩展则改变了消费者的出行习惯,导致部分商场区位边缘化。

影响与应对:转型中的机遇
商场关闭潮对郑州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,它导致了短期内的就业损失和商业空置,仅2023年,郑州零售业就减少了约1万个工作岗位,这也倒逼商业实体加速转型,一些商场开始探索新模式,例如增加体验式业态(如亲子乐园、文创市集)或转向线上线下融合(O2O),丹尼斯百货通过引入网红餐厅和互动展览,成功提升了客流量;另一些商场则转型为社区商业中心,聚焦服务本地居民。
从城市发展角度看,商场关闭潮也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,郑州政府正在推动商业地产的“腾笼换鸟”,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场改造为创意园区或公共服务空间,原北京华联旧址已被规划为数字科技产业园,这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,还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。
创新与融合
展望未来,郑州的商业格局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,商场需从“卖商品”转向“卖体验”,通过文化IP、沉浸式技术等手段吸引消费者,与电商的融合将成为趋势,例如发展直播带货或会员制服务,城市规划应更注重商业生态的平衡,避免过度集中和同质化竞争。

郑州商场关闭潮是商业社会转型的阵痛,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,只有通过创新和适应变化,才能在这场变革中重生,对于消费者和城市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洗牌,更是一次迈向高质量生活的必经之路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