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省高校迎来全面返校潮,有序重启校园生活,筑牢安全防线

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,各地大中小学均已陆续进入开学季,辽宁省内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、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,结合属地疫情防控实际,科学制定方案,分批错峰、安全有序地组织学生返校,沉寂已久的大学校园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,这场大规模的返校行动,不仅是对学校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的一次大考,更是莘莘学子回归正常学习轨道、重启校园集体生活的重要里程碑。

精密部署,返校工作“有序”为先

为确保返校工作万无一失,辽宁省教育厅加强统筹指导,要求各高校坚决落实“科学精准、一地一策、一校一案”的原则,各大学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返校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了详尽周密的返校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。

返校过程凸显“有序”二字,是分批错峰,各高校根据校区分布、学生年级、生源地风险等级等因素,科学划分返校批次和时间段,避免人员短时间内过度集中,优先安排毕业生、有实验或科研任务的研究生先行返校,其他年级学生依次后续返校,是严格审批,学生需通过学校专属的线上健康打卡平台,持续进行返校前至少14天的健康监测和行程轨迹上报,经学院审核批准后,方可获得返校许可,第三,是流程清晰,学校提前通过官网、公众号、班级群等渠道,详细发布返校须知,包括所需证明材料(如健康码、行程卡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)、入校具体流程、接站安排等,确保信息传达到每一位学生,做到心中有数、行有所循。

筑牢防线,疫情防控“安全”为要

辽宁省高校迎来全面返校潮,有序重启校园生活,筑牢安全防线

安全是返校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,辽宁省各高校将疫情防控措施贯穿于返校全过程,全力打造安全校园。

返校途中: 学校提醒学生做好个人防护,鼓励选择直达交通工具,减少中途换乘,不少高校在机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设立了接站点,安排专车进行“点对点”闭环接送,最大限度减少与社会面的接触。

入校环节: 这是防控的关键节点,各校门口均设立了专门的返校通道,经过身份核验、体温检测、健康码和行程卡查验、核酸检测报告核查等一系列严格程序后,学生方可进入校园,许多学校还在入口处设置了临时核酸采样点,为返校学生立即进行核酸检测,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健康状况。

返校之后: 校园管理并未放松,各高校普遍实行一段时间的相对封闭管理,减少非必要的人员流动,严格落实日常健康监测制度,执行“日报告”、“零报告”,对宿舍、食堂、图书馆、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进行定时通风和彻底消杀,加强后勤保障,确保食材安全、物资充足,并采取错峰就餐、延长供餐时间等方式降低食堂人群密度,这些细致入微的措施,共同织就了一张紧密的校园防疫安全网,让学生安心、家长放心。

辽宁省高校迎来全面返校潮,有序重启校园生活,筑牢安全防线

多措并举,学业生活“保障”为重

返校不仅仅是空间的转移,更是学习模式和生活状态的切换,辽宁省高校关注学生需求,多措并举做好各项保障工作,助力学生平稳过渡。

教学衔接: 针对部分学生因疫情暂缓返校的情况,许多学校继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确保所有学生不掉队,教师们也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,帮助学生弥补因线上教学可能产生的知识漏洞,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无缝衔接。

心理疏导: 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,可能给部分学生带来焦虑、压抑等情绪问题,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提前介入,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,举办线上讲座和工作坊,帮助学生疏导情绪、缓解压力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学期。

辽宁省高校迎来全面返校潮,有序重启校园生活,筑牢安全防线

人文关怀: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,辅导员、班主任深入宿舍,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并及时协调解决,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、学术讲座和主题班会,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,帮助学生重新融入集体,找回校园生活的归属感和节奏感。

辽宁省大学的这次大规模返校,是一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组织大型活动的成功实践,它展现了教育系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、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,重返校园的学子们,带来的不仅是行李箱的轱辘声,更是对知识的渴望、对未来的憧憬,校园因他们的回归而完整,书声琅琅、朝气蓬勃的景象正是教育事业恢复活力、迈向新征程的最好证明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辽宁高校正全力以“复”,护航学子们追逐梦想,书写青春的新篇章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