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大学抗击疫情/郑州大学抗击疫情2021

2021年的夏秋之交,中原大地遭遇新冠疫情反复的严峻考验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旗舰,以非凡的组织力、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,铸就了一座抗击疫情的智慧堡垒,点亮了守护生命的人文灯塔。

科学防控:构建校园免疫长城

面对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,郑州大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24小时运转,依托医学院、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资源,制定了“数据化精准管控+网格化动态管理”的双轨防控体系,五天内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,采用分时分区调度系统,创造单日检测5.2万人的“郑大速度”。

药学院研发的“智能体温监测贴片”在隔离观察区投入使用,实时上传体温数据至校园健康云平台,信息工程学院开发的人员流动溯源系统,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与门禁记录智能匹配,将密接者排查时间从平均6小时缩短至45分钟,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,使郑大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实现数字化流调的高校之一。

云端教学:知识传递永不中断

郑州大学抗击疫情/郑州大学抗击疫情2021

“课比天大”是郑大教师在疫情期间的共同信念,随着校园封闭管理,教务处72小时内完成全校3478门课程线上迁移,物理学院教授利用实验室设备搭建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”,医学生通过VR系统进行解剖学学习;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制作的《抗疫日记》短视频系列,在社交媒体获得超千万次播放。

特别令人动容的是,一位副教授在隔离病房通过手机热点坚持直播授课,学生们在弹幕中刷屏“老师保重”的场景成为疫情期间最温暖的教育画面,这种对学术事业的坚守,彰显了郑大“求是 担当”的校训精神。

青春力量:00后的责任与担当

疫情之下,郑大学子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,超过5000名学生志愿者主动请缨,组成“红马甲”志愿服务队,他们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,在食堂担任分流引导员,为隔离同学配送餐食日均超2万份,外国语学院学生组建“翻译突击队”,为校内外籍师生提供多语言防疫指南。

郑州大学抗击疫情/郑州大学抗击疫情2021

医学生更是冲锋在前,三所附属医院共有1300余名医学生提前结束假期,奔赴抗疫一线,基础医学院研究生王同学说:“这是我们的战场,穿不上白大褂就穿红马甲!”这些年轻的身影,在抗疫实践中完成了最深刻的成人礼。

人文关怀: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

郑大在严格防控的同时,始终保持着教育的温度,心理健康中心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,开展线上团体辅导127场;图书馆推出“图书消杀配送服务”,为隔离学生送书上门;学校甚至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专用厨房,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。

中秋佳节当天,学校为每位学生定制了“抗疫月饼”,礼盒上印着“此月即故乡”的暖心标语,文学院学生创作的诗句“隔窗犹见梧桐月,应是清辉照归程”在校园广泛传诵,成为了特殊时期的精神慰藉。

郑州大学抗击疫情/郑州大学抗击疫情2021

科研攻坚:高校的使命与担当

作为双一流高校,郑大在疫情期间加速科研攻关,药物研究院开展抗病毒药物筛选,材料科学院研发的新型纳米口罩滤芯实现产业化;法学院编纂的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应对指南》被地方政府采纳,这些成果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重大价值,彰显了知识的力量。

郑州大学2021年的抗疫实践,是一部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教科书,它告诉我们,疫情防控不仅是病毒阻击战,更是组织能力的大考、科技创新的赛场、人文精神的彰显和青年成长的课堂,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,郑大校园里的梧桐树依然枝繁叶茂,而这段共同抗疫的经历,已经转化为这所百年学府的精神财富,继续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在前行路上知重负重、砥砺前行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