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城之困与青春之歌,郑州疫情下的高校坚守与担当

2022年秋冬之交,对于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而言,是一场严峻的考验,反复的疫情,如同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寒潮,冲击着城市的正常运行节奏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、一片特殊的区域,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也迸发出令人动容的力量——那就是郑州遍布全市的数十所高等院校及其数十万师生,高校,这座传统意义上象征着开放、自由、智慧的“象牙塔”,在疫情面前,瞬间转化为疫情防控的“前沿阵地”和“坚强堡垒”,上演着一幕幕关乎责任、坚守、奉献与成长的现实剧集。

疫情下的郑州高校,首先面临的是一场极其复杂的“压力测试”,高校人员高度密集,学生集体居住、集体上课、集体用餐,天然存在着聚集性风险,一旦出现疫情,传播速度快、控制难度大,社会关注度极高,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管理层面临着两难抉择:如何既坚决阻断病毒传播链条,确保数万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,又能最大限度保障基本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质量?这背后是海量的工作:迅速启动应急机制、精准开展流调溯源、组织高频次全员核酸检测、实施精准或全面的网格化管理、调配庞大的后勤保障物资、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心理疏导……每一项都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的极限考验,校园仿佛变成了一座“围城”,外面的人关切地望向里面,里面的人则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,维系着学习与生活的运转。

围城之困与青春之歌,郑州疫情下的高校坚守与担当

压力之下,更见担当,面对疫情,郑州各高校迅速响应,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,许多高校领导干部、辅导员、行政人员、后勤员工选择“逆行”入住校园,与学生同吃同住,共同面对困难,他们中有人连续多日睡眠不足,奔波在协调物资、组织核酸、处理突发情况的路上;有人化身“搬运工”、“配送员”,为隔离中的学生送去热乎的饭菜和必备的生活用品;有人24小时开机,成为学生随时可以拨通的“暖心热线”,老师们则迅速适应“线上+线下”混合教学模式,精心准备网课,确保“停课不停学”,教学质量“不打折”,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,是校园里最可靠的“定盘星”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。

最为动人的,是疫情中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担当,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焦虑与不安,但更多的是理解、配合、乐观与奉献,他们严格遵守防疫规定,有序排队核酸检测,自觉在宿舍完成线上学习,更可贵的是,一大批学生志愿者挺身而出,穿上防护服成为“大白”,协助信息录入、维持秩序;或穿上“红马甲”,参与送餐、物资分发、楼道清洁等志愿服务,从被守护的对象到守护他人的志愿者,角色的转变标志着新一代青年的迅速成长,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责任与奉献的含义,将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用青春的力量守护着自己的校园,宿舍楼里,学生们自发组织的线上音乐会、健身打卡、读书分享会,则展现了他们积极调节心态、努力丰富精神生活的乐观与创造力,这段特殊的经历,无疑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堂深刻的实践课,关于如何面对困境,如何与国家和社会共克时艰。

围城之困与青春之歌,郑州疫情下的高校坚守与担当

疫情也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,如何进一步优化校园应急预案,使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,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;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,缓解长期封闭管理带来的潜在压力;如何加强高校与属地政府、疾控部门的协同联动,提升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突效率等,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疫情之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梳理。

郑州疫情下的高校,是一座座微观的“战场”,也是一个个温暖的“共同体”,它见证了困难的严峻,更见证了同心合力的伟大,这里有管理者的殚精竭虑,有教职工的无私奉献,更有莘莘学子的坚韧与阳光,疫情终将散去,但这段共克时艰的经历所凝聚起的团结精神、所淬炼出的责任担当、所展现出的青春风采,必将深深烙印在每一所高校的记忆里,成为推动学校未来发展、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,郑州高校的抗疫篇章,是这座城市抗疫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一曲由无数凡人英雄共同谱写的、激昂而深沉的青春之歌。

围城之困与青春之歌,郑州疫情下的高校坚守与担当

发表评论